“科技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人才是地质调查事业的关键。”如今,这句话正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奉为圭臬。
10月2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遴选,在北京召开的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为首批4名“李四光学者”和18名杰出地质人才举行了颁奖仪式。这标志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地质科技人才工程迈出了极为坚实的一步。
“事在人为。地质调查工作要给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撑,精心服务于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人才是头等大事,必须持之以恒,下大力气解决。”10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人才工作成为头等大事
“看过电影《天下无贼》吗?”王研首先发问,“里面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人才工作,是这里的头等大事。
王研介绍,自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就把地质科技人才当成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局党组提出了“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的三大发展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过程的理念。
今年9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正是为了发掘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
“三项人才计划,目的就是要打造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符合地质工作实际且独具特色的人才成长体系。《指导意见》的出台,彰显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崇尚科技、服务国家、尊重人才的核心文化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讲,全面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打造三项人才计划,其实也是现实所迫。
眼下,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都迫切需要地质调查工作发挥基础先行作用,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等领域内的重大关键地质问题,尖端地质科技人才的缺乏却成了掣肘之处。
王研坦陈:“虽然经历了几年卧薪尝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局地质科技人才队伍的总体能力,目前仍不能适应建设一流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要求,无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中,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解决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问题和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不强;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需要的成果不多,质量不高;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的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缺乏人才成长进步的平台、通道和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存在误区等。
今年1月13日,在第十三届李四光成果奖颁奖大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曾要求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这已经成为新一届局党组全面深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成为整体改革的‘牛鼻子’。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的理念将进一步得到彰显。”王研告诉记者。
本土发掘与海外引聘并行,为各类人才成长搭建广阔平台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地质调查“九大计划、50项工程和300个项目”。
“地质调查工作是科学创新的过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要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需要构建我们自己的地调人才梯队。正如钟自然局长强调的那样:‘要念好我们自己的经,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反过来,这也会成为全局尖端人才成长的平台。”
地质科技人才工程是项宏大的工程,包括3项重点人才计划,即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
王研解释,卓越地质人才是在国际、国内地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有效解决资源、环境或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有效服务非常显著,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知名专家。
记者注意到,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曾出台过一个“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明确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聘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这两项计划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最高等级的人才计划,资格条件、待遇相当,入选后都会被授予‘李四光学者’称号,因此并不矛盾。卓越地质人才计划致力于用好现有人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侧重引聘海内外掌握关键技术、填补我局空白、快速提升我局调查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如此一来,本土发掘与海外引聘并行,为各类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中国地质调查局正不断增强地质调查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建设以“六个一流”为标志的世界一流地调机构。“发挥世界顶尖地调人才的带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梯队的第二个层次,是杰出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是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取得重大成果、解决能源资源和基础地质重大问题,且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团队培养成效突出的领军人才。
而优秀地质人才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地调系统具有较高知名度,并取得重要成果、解决能源资源重要问题、成果实现转化,且担任团队重要角色的核心骨干。
“五不唯”与“四问”打破常规,解决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
9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启动了首批卓越、杰出地质人才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评选工作。整个过程按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局领导面谈、专家评审、局科技委员会评议、党组会审议、公示等程序,才最终评选出2名卓越地质人才、2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18名杰出地质人才。
在人才评价指标上,“五不唯”与“四问”,成为打破常规的亮点之一。王研告诉记者,“五不唯”,就是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项。
“近年来,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存在误区。有的人才选拔过程中过度重视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以及获奖情况,这些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唯论文而论文、唯奖项而奖项,怎么能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
评价指标是人才工作推进的“指挥棒”,原有的人才评价标准已不能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必须要加以改变。
“我们核定人才的标准,是以品德、能力和成果业绩为评价指标。在品德上,要求热爱地质事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在廉洁自律方面,近两年不能受过党纪、政纪处分。在能力方面,是看其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近5年是否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工程和项目。成果业绩关键是看其取得的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支撑程度、服务效率。”
具体就是“四问”:一问,看其成果是否解决了资源环境或基础地质问题;二问,看其成果是否实现了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三问,看其成果是否促进了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四问,看其成果是否促进了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这次选拔出的22名人才,都符合这样的要求,将成为未来地调工作的中流砥柱。但如果按照以前的选拔标准,有些人恐怕就要被埋没。”
不仅是在人才选拔上,人才激励机制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过去,一般只是授予称号或给予一次性奖励。这次不然,我们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目标责任考核。”王研介绍,“聘期一般为3年,签订三方聘用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岗位考核目标。卓越人才享受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水平200%~300%的待遇,杰出地质人才为120%~180%,优秀地质人才则100%享受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水平。”
考核也是重中之重。年度考核和聘期期满评估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对年度考核为不合格,或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或聘期期满评估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都将予以解聘。岗位聘用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打破了人才称号终身制,解决了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
首批遴选工作的结束,也是地质科技人才工程的开始。“接下来的遴选不定期举行,只要我们发现有符合要求的高级人才,遴选工作就会启动。”王研告诉记者,“不管最后形成100人、200人还是500人的规模,只要有‘千里马’,我们就会把‘伯乐’当到底。”
主动突破陈规,打造各类人才大展宏图的创业热土和施展才华的黄金宝地,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地调局地质科技人才工程,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