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最新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高效利用待挖潜 管理服务再提质

——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5)摘登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近年我国主要矿产综合利用产值 资料来源:全国非油气矿产开发利用统计年报(2013~2014)

  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精神,加快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由此,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已在政策发布、技术进步、标准规范、专项示范等多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调动了企业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的积极性,推动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本期特摘登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5)》,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展示。

  现状形势

  资源开采难度加大,开采回采率稳中有升

  过去10多年,国内持续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得主要矿山的开采品位逐渐降低,开采深度逐渐加大,矿体形态、产状变得复杂,掘(剥)采比提高,资源开采难度总体加大,但开采回采率处于较高水平,部分矿种表现为稳中有升。如2014年,地采铁矿采出品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开采回采率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贫化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煤炭薄煤层的采区回采率为85%,达到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的相关要求。

  资源选别难度加大,选矿回收水平总体向好

  在原矿入选品位降低、矿物嵌布特征复杂、可选性明显下降、精矿产品等级品位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在原矿入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明显提高。如2013年,铜矿的入选品位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选矿回收率同比却提高0.15个百分点,选矿回收水平总体较好。

  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累积堆存数量巨大,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尾矿是选矿后产生的废弃物,是工业固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年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2013年,我国尾矿排放达16.49亿吨,同比增长1.7%,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利用量为3.12亿吨,同比增长8.0%。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尾矿废石累积堆存量近600亿吨,其中废石堆存量438亿吨,铁矿开采产生废石占废石总量的45%,煤矸石和铁铜开采所产生的废石占废石总量的75%;尾矿累计堆存量为146亿吨,尾矿产生量最大的两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矿采选业,全国仅铁矿尾矿约75亿吨,占尾矿总量的51%,铁、铜、金尾矿占尾矿总量的83%,综合利用潜力巨大。2013年,综合利用率仅为18.9%,主要用于充填开采(60%)和建材(43%)。

  自2011年以来,尾矿年排放量长期在15亿吨以上高位,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受矿业市场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利用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亟须通过完善政策加以激励。

  废旧金属大量沉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

  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可大大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铜、铝、铅、锌再生总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1073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再生铜产量约275万吨,与2012年持平;再生铝产量约520万吨,同比增长8.3%;再生铅产量约150万吨,同比增长7.1%;再生锌产量128万吨,同比下降11.1%。

  近年来我国废钢利用绝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利用率却不升反降。2013年,废钢利用量8570万吨,同比增长2.0%;同期,废钢利用率1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大宗矿产品价格下跌,部分矿产的综合利用产值回落

  2006~2014年,我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2006~2011年GDP增速超过或接近10%)到增速放缓(2012~2014年GDP增速为7%~8%)两个阶段。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明显体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节。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大宗资源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略有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部分矿种综合利用产值出现下降。2014年,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虽高达1285亿元,但同比仅增长2.8%,增幅与2013年持平。其中,2014年金矿、磷矿和铁矿的综合利用产值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45.9%、61.6%和42.9%。

  管理服务

  近年来,为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国家在政策发布、技术进步、标准规范、专项示范等多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调动了企业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的积极性,推动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多政发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更高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等文件;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标准体系,连续发布22个矿种“三率”最低指标要求

  矿产资源“三率”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2015年1月,继煤炭、铁等矿产之后国土资源部发布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石棉等8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6月,国土资源部又发布石油和天然气2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发布四批共22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涵盖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黑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基本构建形成了重要矿种的“三率”指标体系。矿产“三率”指标要求,是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的“最低要求”和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红线”,将作为矿山企业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率”指标要求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中的作用,统一“三率”内涵和计算方法,2015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DZ/T0272-2015),于2015年4月1日起实施。该行业标准界定了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主要技术指标,即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和矿产综合利用率等术语和定义、计算方法,为全面评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指南。

  通过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

  截至2014年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中央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48.8亿元、企业配套投入949.87亿元。示范基地建设任务顺利推进,预期目标完成良好,实现了八大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九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矿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发布新修订指标,新一轮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启动

  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分为土地节约集约类、矿产节约集约类和综合类三种类型。在总结了前两届评选工作的基础上,201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新一周期工作安排和新修订的指标标准体系》,明确2014~2016年为新一轮创建周期,重点开展六方面工作,完成四大目标。新修订的指标共有50项,包括46项考核指标和4项一票否决指标。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两届共产生202个模范县(市)和10个模范地级市。各地在创建中形成的45种的典型模式和79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增至661家,35家矿山通过验收

  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矿山领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初步形成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2014年8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试行)》印发,明确绿色矿山九大基本条件。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分四批确定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5家矿山通过验收。

  连续出台技术引导政策,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步入常态

  绿色矿业新政密集发布,内容涉及环境保护、能源发展、清洁利用、资源税改革及先进技术政策引导等。包括《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新《环境保护法》、《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等,矿产开发利用生态红线刚性约束更强。经不完全梳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的绿色矿业新政,发布法律1部,行政法规1部,部门规章5部,规划6部,政策8项。这些管理措施共同打造了新一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组合拳”。

  为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矿业发展方式,2014年10月,《国土资源部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的公告》发布。2014年12月,国土资源部组织修订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两者均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并行并重理念,矿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成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

  矿业技术进步成果明显,但受矿业经济变化影响明显

  采选业申请技术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受矿业经济变化影响明显。1999~2014年累计申请共5.1万件。选矿领域,重选占9.6%、磁选占22.5%、浮选占6.6%,累计达38.6%;采矿方面,油气开采占13.9%、采矿或采石占13.2%、竖井平硐等占34.3%,累计达61.4%。磁选及竖井平硐领域创新活力较强。

  2014年,在矿产资源高效开采、选冶和综合利用方面,共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7项,选矿(B03)2.2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17万件、实用新型专利1.04万件;采矿(E21)3.4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51万件、实用新型专利1.96万件。石油水驱提高采收率系列技术、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抽采瓦斯技术、黑白钨矿物强磁分离选别技术、磁铁矿高压辊磨干选抛尾技术、冷结晶—正浮选生产氯化钾技术、难溶性非金属含钾矿物制肥等技术的突破,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装备目录相继发布,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装备自主研发

  为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战略目标。近年,国家先后两次修改并发布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年版)》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

  我国少数大型装备迈进了国际先进,但整体与国外露天采矿装备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很大差距。高可靠性与长寿命不足,信息化水平落后,矿山先进采选技术主要集中在大中型矿山企业,适应的、高效经济的选冶技术比较缺乏。
 
 
CopyRight©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湖墅南路220号(浙江物探大楼)邮编:310005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