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最新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以高科技推动地学仪器的持续发展
我院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学术会议
——地球物理新技术研讨会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学术会议——地球物理新技术研讨会在苏州中华园大饭店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若思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北京东城振动学会协办。
    参会单位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多个物探仪器研发和销售公司,我非常荣幸地受院总工程师何良军的委派,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2014年3月23日上午8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宣布大会开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致开幕辞,再是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以《对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在发展进程中几个科学问题的思考》为题的报告真正拉开研讨会的帷幕,他以下面三个导向性前沿科学问题,很简单地讲解了他自己的认识和理念:①科学研究与创新取决于前瞻性思维的卓识;②最新高精度数据重组和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③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跌式发展。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系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物质运动的行为及轨迹;深层过程与动力学响应及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乃至当代本学科领域研究和探索的核心所在。为此,就必须越过地平线,去抚摸地球内部的动态脉搏,以造福于人类!
    本次研讨会专题报告44个,按空间来分涵盖了航空(航天)、海洋、陆地(地下),可谓是上天、下海、入地;按方法来说主要是重、磁、电磁、地震。
    在航天领域有两个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探地雷达技术及其在月球与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及其应用》;航空物探领域有8个院所及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无人机或飞艇,其主要方法为航空重力、航磁、航放、航空电磁法;海洋物探方面有4个专题,主要方法为海洋电磁法的海洋地震;地面物探方面主要有万道地震仪的研发、无缆地震仪的关键技术、广域电磁法、地面三维电磁勘探技术、绝对重力仪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和陆地声纳法等;其他方面有井下物探、软件研发、光纤传感技术、微震监测技术、静电悬浮加速度计数据流实时仿真系统和动态重力测量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等;还有关于民生方面的《工频电磁场不会产生电磁污染》,由北京地区居住环境电磁水平调查课题组、国务院参事沈梦培发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中国在工频领域(频率50—60赫)电磁场防护方面的规范与相关国际标准。
    本次研讨会在每次专题报告后都与专家有交流,气氛热烈,秩序良好。结合我院,我个人认为目前与我院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是无人机航空磁测技术、广域电磁法和陆地声纳法。
    前两年我院提交了《浙西南地区1:2.5万航空物探调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到今尚未开始实施,充分了解无人机(飞艇)航空磁测技术还是有必要的,许多地方实现了“当年飞行,当年查证,当年见矿”的快速找矿效果。
    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3年12月17日揭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正式启动,广域电磁法及其仪器设备是否引进,也是十分值得我院物探工作者关注的。陆地声纳法,全称为“极小偏移距(震-检距)超宽频带弹性波反射单点连续剖面法”,它是弹性波反射法中的一个新品种,推出和应用已有20余年,多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外浅层勘探领域中的技术空白,在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岩溶探查、城市物探、工程质量检测等多个建设领域中推广应用。它从弹性波的基础理论出发走出了一条新路,它是由地震反射法、水声勘探法、探地雷达、声波法杂交而成,同时吸收了计算数学、测振技术等形成的新方法;是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界具有原创性发明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之一,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国家973等多个项目的支持。其主要特点是①大于400Hz的工作频段可以避开人、车、火车的震动影响,可应用于闹市区工作;②可作精细探查,研究地质体的细观结构,特别是中小溶洞、暗河、中小断层等;③在场地狭小处可正常使用(在掌子面可布置测线,可采用跳段间隔工作,可使用折线型测线等);④可在崎岖地形工作; ⑤采用锤击震源(非爆炸震源)探查深度(或距离)可达200m以上(安全、环保,特别适合城市勘查);⑥不必固着检波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按其工作特点,此项方法技术及设备创新,使其在浅层领域中和0~200m的横向探查(如隧道向前方探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应用效果,解决了城市物探中的抗常规干扰、精细探查、精细定位的理想要求,解决以岩土工程安全急需为目的探查难题。尤其是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和地面浅层高分辨率精细探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中表现了它的优点与特长。我认为这项目技术可以填补我院工程物探应用技术的空白。
    总之,通过学习,对中国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有了充分的了解,了解到了新技术、新方法的进展,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
(物化遥所 朱国强)
 
 
CopyRight©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湖墅南路220号(浙江物探大楼)邮编:310005 后台登陆